4月27日下午,同济大学“智能计算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致远楼101会议室顺利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平文,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崔俊芝,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童小华,同济大学副校长、实验室主任许学军,同济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杨华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和数学科学学院师生代表通过线上与线下的方式参加,会议由同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孙树瑜主持。

孙树瑜院长首先介绍了与会专家、来宾并致欢迎辞。他表示,近年来同济大学数学学科和人才发展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离不开许学军副校长在担任院长期间的前瞻布局与开拓耕耘。未来将带领学院进一步优先调配教学科研空间,支持和促进实验室人才发展和交叉合作,推动实验室迈向新的台阶。
童小华副校长在随后的致辞中再次感谢了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平文院士以及各位委员对实验室长期以来的支持和帮助,也向实验室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热烈的祝贺。他指出,“智能计算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同济大学强基础、促交叉、重应用的一个重要战略平台。未来将携手许学军副校长从强化顶层设计、强化资源储能、优化生态协同三个方面助力实验室的发展,并欢迎委员会专家为下一步发展布局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实验室主任许学军副校长作2023年到2024年的实验室建设进展报告,全面呈现了实验室管理运行、人才队伍建设、科研成果各方面的成绩成效,尤其讲解了经管-数学人员双聘机制引进的统计方向人才、以及致远青年学者计划对年轻教师的扶持,体现了以人才为本的理念。也着重提到了与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以及数字光学实验室等的合作,凸显了与同济优势的工程学科双向赋能的布局。还特别介绍了实验室陈小杨团队探索大模型在前沿数学研究中应用的新进展——DeepMath数学大模型2.0,同时也提出未来发展目标和规划,包括在AI for Math和Math for AI交互研究的持续深入。

随后学术委员会成员提问、交流建议。诸位专家纷纷表示对实验室齐全的人才规模、丰硕成果和发展势头的称赞和祝贺,以及对未来规划的认同和美好祝愿。同时,专家们也为后续发展出谋划策,包括建议在未来凝练和打造出具有同济特色的问题进行长期研究、优势工科领域数据的共享、跨实验室合作、人工智能中硬件的制度保障等。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平文院士进行总结发言,为拓展平台辐射面、进一步提高人才密度等多方面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最后,实验室三位青年骨干代表,即数学科学学院的陈小杨和梁启刚、以及来自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衣鹏,分别以《流形上的曲率与拓扑的两个问题》《H(curl,Ω)空间的重叠型Schwarz方法》《不确定信息下的智能集群博弈计算方法与应用》为题进行了近期的科研成果报告。会议在活跃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