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人才梯队
同济大学高等数学课程虚拟教研室第五期“名师沙龙”活动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3-06-21浏览次数:

6月18日下午,同济大学高等数学课程虚拟教研室成功举办第五期“名师沙龙”教研交流活动。本期“名师沙龙”活动邀请了同济大学教授李少华作题为“新时代大学工科数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的报告。同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李忠华教授参加本次活动并致辞。本次教研活动通过虚拟教研室平台在线开展,由教研室负责人周朝晖教授主持,虚拟教研室成员及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大学数学课程建设负责人、骨干教师等参加了本次会议。

首先,李忠华副院长向大家介绍了本次报告的主讲人李少华教授。他表示,李少华教授长期从事同济大学本科公共数学教学工作和金融数学及金融工程领域的研究工作,已有三十余年的教学经历,积极推动数字化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在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优秀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李忠华副院长代表同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对所有参会教师表示热烈欢迎,期望借助虚拟教研室平台打破时空、地域、学校壁垒,进一步深化高质量教研交流、高效率资源协同、高水平教研发展。

李少华教授的报告聚焦“新时代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结合同济大学的学科优势及办学特色,以新时代大学工科数学教学的三个核心问题为切入点,阐述了解决问题的举措、特色以及应用效果。同济大学传承和发扬樊映川工科数学教育体系,强基础、重实践、抓融合,扎实开展创新型工科数学基础教育,在一流教材、一流课程、一流师资、一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同济方案。

李少华教授指出,同济大学对标新工科建设,找到新时代工科人才培养中的数学教育定位,围绕“数学基础教育与新时代工科人才培养需要的匹配”“新时代学生特点与创新教育方法选择的融合”“三全育人背景与多元学生受众需求的整合”三个核心问题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对工科数学教学体系进行了重构与实践,实现了创新型工科人才数学基础教育的四个转变。培养链条上,从单门课程到多门课程协同转变;课程体系上,从一维课程设置向立体知识模块设置转变;教学方法上,从被动单向向主动双向转变;育人主体上,从单一教师向全员协同转变。

接着,他详细介绍了具体举措、特色和应用效果。包括构建因材施教的立体化培养体系,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资源库,建立多维保障,涵养一流师资、建设一流教材。聚焦三个核心问题,完成了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生态三个维度的创新。创设了立体化教学体系,因材施教、分类融合,重构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链条,回归需求、响应需求,搭建了“三全育人”的工科数学基础教育生态,与时俱进、形成同济品牌。

同济大学高等数学课程虚拟教研室“名师沙龙”活动为各高校教师创造了交流学习的平台,有助于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热情,促进教师提升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教学改革创新能力,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回到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