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下午,同济大学高等数学课程虚拟教研室成功举办第八期“名师沙龙”活动。本期“名师沙龙”活动邀请到同济大学和西交利物浦大学郭镜明教授作主题报告,报告题目为“让知识变成智慧一一漫谈微积分教学中的‘授业’与‘启智’”。本次教研活动依托虚拟教研室平台,采用线上线下同步开展的形式,由虚拟教研室负责人周朝晖教授主持,同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李忠华教授出席活动并致辞,虚拟教研室成员以及全国多所高校的大学数学课程建设负责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参会。
李忠华副院长代表同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对报告专家郭镜明教授以及所有参会教师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沙龙活动,促进老师们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深入交流与探讨。他还肯定了虚拟教研室自成立以来的工作和成绩,并对虚拟教研室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殷切期望。
郭镜明教授在报告中指出,知识是智慧和能力的基础,而数学知识更是数学智慧的种子。他强调,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和训练是发展数学智慧和数学能力的前提。然而,知识并不等同于智慧,从知识到智慧的转化过程需要教师作为催化剂来实现。因此,微积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仅仅满足于传授知识,而应通过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智慧和能力,让他们在学会解题的同时,还能领略到微积分中的“学问”,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接着,郭教授进一步阐述了微积分课程的三大功能。作为数学工具,它为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作为数学素养的培养载体,它能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作为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积分教育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深远影响。在数智时代,这三大功能都尤为重要,但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后两者。因此,郭教授呼吁教师们要全面把握微积分课程的目的和功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启智升能”为中心,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视角。
郭教授还结合自己四十余年的数学基础课教学实践经验,分享了一些处理和组织教学内容的具体案例。他强调,对于微积分中的基本概念和定理,教师应避免照本宣科,而是要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清楚它们的数学内涵和重要意义。此外,他还提倡在教学中渗透建模思想,加强对概念、理论和方法的几何、物理背景及应用场景的介绍,并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值的直觉和敏感性,以及对数学史料的灵活运用。
本次“名师沙龙”活动得到了参会教师的广泛好评,大家深刻认识到大学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智慧的启迪和能力的提升。未来,同济大学高等数学课程虚拟教研室将继续举办更多高质量的教研交流活动,拓宽大学数学育人与教学实践的思路,打造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为推动大学数学教育的创新发展和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