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人才梯队
数智赋能:AI时代大学数学教材与课程建设研讨会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5-09-04浏览次数:

8月29日上午,数智赋能:AI时代大学数学教材与课程建设研讨会以线上形式通过虚拟教研室平台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由同济大学高等数学课程虚拟教研室、同济大学数学类教材建设研究分基地共同主办,邀请了合肥工业大学朱士信教授、北京交通大学于永光教授、北京邮电大学张丽华副教授作主题报告,同济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张宇钟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聚焦人工智能在大学数学教材建设与课程改革中的应用,深入探讨大学数学教育的创新路径与发展方向。虚拟教研室成员、同济大学数学类教材建设研究分基地成员以及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大学数学课程建设负责人、骨干教师等参加本次研讨会。研讨会开幕式由同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李忠华教授主持。

同济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张宇钟教授对参加此次教学交流会的专家、教师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人工智能正以革命性力量重塑教育生态,推动教育形态从传统的“师-生”二元结构向“师-机-生”三元结构转型。他强调,未来教育将围绕未来学校、未来学习中心、未来课程和未来教师构建全新的教育生态体系。他介绍了同济大学“1+N”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实践,通过构建AI赋能学科创新生态,推动人工智能与学科专业深度融合,包括建设百余门AI通识与“AI+X”融合课程、打造校级大模型平台、开发智慧教学系统等多项举措,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同济方案”。

合肥工业大学朱士信教授以“AI时代大学数学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为题,结合其数十年的教学实践与教材编写经验,系统分享了从传统教材、新形态教材到数字教材的演进路径与实践反思。他指出,教材建设应从“静态文本”向“动态资源”转型,并介绍了AI技术在教学内容重构、资源数字化及课堂教学创新中的应用案例。例如:通过加强讲解矩阵分解、梯度下降法等在AI中有广泛应用的大学数学教学内容,促进数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的融合;依托课程语料库与虚拟伴学教师等,构建智能化的学习支持体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

北京交通大学于永光教授在“中外高校大学数学基础课教材比较”报告中,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以中外教材内容、概念、例题和习题难度为切入点,揭示了中外教材在知识点覆盖、呈现方式及应用场景等方面的差异。他指出,国内教材注重系统性、逻辑性和思政元素,国外教材更强调应用性、启发性和案例分析。教材建设应结合问题驱动、工程背景和数学建模思想,适应AI时代的需求。他建议应在保持国内教材系统性、逻辑性优势的基础上,吸收国外教材重视问题驱动、工程实践与数学建模思想的特点,增强教材的可读性与应用性,更好地适应AI时代对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

北京邮电大学张丽华副教授以“邮趣·邮数:AI赋能概率论系列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为题,分享了如何借助“邮数”“邮趣”双平台破解大班教学中“学情难见、需求难符、能力难顾”的三盲困境。通过AI技术实现错题诊断、个性化资源推荐和相关案例生成等与学生的智能交互,优化教学过程与资源配置,提升教学效果,实现“基础诊断+思维训练+创新应用”全链条个性化育人的教学实践,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精准教学与能力培养。

提问与交流环节,与会教师围绕数字教材开发、教材建设与分层教学实施、AI平台建设与教学评价改革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深刻认识到AI技术正推动数学教育发生深刻变革,成为重塑教育生态的关键力量。教师们纷纷表示,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要积极探索并注重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为数学教育注入新动能。

本次研讨会不仅为高校数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更深刻凝聚了人工智能技术与数学教育深度融合的共识与发展方向,对推动大学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跨校、跨区域合作,持续优化教材与课程体系建设,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数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为构建新时代高等数学教育体系注入持续活力。

回到新闻动态